“质量提升视角下的博士生培养优化举措”研究生秘书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0-10浏览次数:323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对质量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为推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博士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提升视角下的博士生培养优化举措”为主题的研究生工作秘书沙龙于2022921日在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108会议室成功举行。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中文系研究生教育分管领导方笑一教授、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崔光秀老师、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褚书地老师及来自不同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辅导员代表、博士生代表共13人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中文系研究生工作秘书吴晗主持。

(研究生秘书沙龙成功举办)

吴晗介绍了此次沙龙项目的选题背景提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博士生培养的优化举措,建议当前的培养制度作为切入点讨论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问题。

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分别介绍本单位博士生培养的特点并探讨了当前培养制度的利弊以及优化建议。历史系研究生工作秘书卢建平介绍了导师组指导博士生的特色与成效,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更好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秘书刘小雨谈到跨学科培养的特色与难点,提出如何体现多学科共同培养博士的优势是未来思考与改进的方向。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王晓霞详细讲解了博士写作年度报告的必要性以及建立论文发表激励奖励机制和田野调查资助体系的重要性哲学系研究生工作秘书李鑫就博士生毕业就业两极分化的问题,认为学院应当积极创造平台,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论坛,积极促进与学工的联动帮扶工作。中文系研究生工作秘书吴晗介绍了中文系博士生培养环节中资格考试、盲审制度的院系特色,并详细介绍了院系积极筹备博士生论坛、暑期学校等活动,以期拓宽博士生的研究视野。中文系博士生辅导员方中书谈到博士生就业问题,认为应多方联动、共同努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建议。在讨论环节,大家针对中期考核制度提出了切实建议,建议研究生系统中的开题和博士资格考试等环节,只保留最后材料上传秘书审核的环节,省略前面的院系安排及第一次上传时的导师审核环节,以提高工作效率。

(各院系研究生秘书积极探讨)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研究生院褚书地和崔光秀积极回应。褚书地针对招生名额紧张的问题,建议院系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创建导师组,适当提高导师遴选聘任要求,评判筛选时应以“黑白名单”为参照,以科研能力为标准,做到“能者优先”。通过导师组共同带领、多方培养,提高学制内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注重专项运行过程评估回看进行反思与改进。崔光秀认为应积极审视现存培养体系的问题,她认为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方面,部分导师对如何平衡课程与科研比重仍存有困惑,在实际行动中也无法很好地把握课程与科研的关系。二是制度安排方面,需要继续优化,年度报告资格考试中期考核有助于加强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这种考核环节对博士培养质量提升发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仍需仔细考量是科研方面,应淡化创新成果考核以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 

(研究生院褚书地老师讲话)

 

(研究生院崔光秀老师讲话)


博士生代表江斯羽认为学科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以校外专家出题与必读书目评阅考核的形式督促检查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生代表董韫玮认为跨专业课程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交流沟通,同时,导师教学多年已有成熟的经验认真听从师安排踏踏实实学习


(中文系朱志荣教授讲话)

朱志荣教授认为:第一课程与科研是共同促进的二者并无冲突需掌握读书与教学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导师组制度值得借鉴与发扬既能积累导师的经验又能更多地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跨学科研究能否做好主要看选题的优劣。第四博士生培养应注重结构性、基础性训练,写论文就是博士生的手艺,必须多写多练。

中文系方笑一教授讲话

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总结讲话,他谈到文科与理工科博士的培养差异,认为现在的培养机制要注重提高中等水平学生的能力从学生这一方来看一是监督是否在看书;二是考察学生是否在思考学术问题;三是是否在写东西。论文是通过不断练笔、打磨、修改才形成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以此为抓手。招生方面,筛选有活力的导师是对导师的督促此外,方笑一教授还提出应当转变对“博导”的看法,不要把其看成一个荣誉性的头衔,而是要踏实培养好博士生。

通过此次沙龙活动,相关院系与研究生院就博士生培养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沟通,各院系之间也互相取长补短,提出很多有意义的建议和举措,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重要启发。


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办公楼3楼(邮政编码:200241)
普陀校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办公西楼3205室(邮政编码: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
华东师大研招
华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