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至30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联合沪上五所高校优势学科共同举办第三期“研究生导师专业能力提升学科工作坊”,开展了8个导师学科工作坊,其中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我校研究生院、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应用心理、教育两个专业学位导师学科工作坊于近日成功举办。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学位办公室主任杨颉首先致辞。他指出工作坊研修是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的重要一步。本次工作坊增加了校企导师、行业导师协同培养专题,让行业导师代表分享各行、各专业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和创新举措。期待与会导师互相借鉴交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实践成果和鲜活经验,助力上海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导师学科工作坊
11月27日上午,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先春教授作为学科点负责人以“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心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为题做主旨报告,分享了我校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项目“3+3+X”课程体系(3门基础理论课+3类技术方法课+实用性特色课)与6大模块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室实习、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总结了培养过程全链条质量管理、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立专业实践动态管理平台三点有益经验探索。
在经验分享环节,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席居哲教授提出和谐、具有建设性和支持性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他认为构建积极师生关系关键是“用心”,以自己为起点、把学生初心作为原点、反复强调学生优点、最后引向育人终点,共四“点”出发,为学生搭好脚手架、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讲好毕业生故事,支持研究生专业发展,最后他借鉴健康管理大师特鲁多的话总结自己研究生指导心得体会与各位同行导师共勉: “有时能教会,常常去期待,总是在等待。”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徐钧作为我校行业产业导师代表分享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与校内导师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经验。南嘉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全国示范性实践基地,通过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五大系统实习模块,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行业专业评估和实习体系,实现与斯坦福大学等国外顶尖高校同类硕士实习训练持平或稍微超越的水准,为我校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微论坛环节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孟慧教授主持,与会老师就目前应用心理专业型硕士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生就业胜任力等主题展开讨论,并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二、教育专业学位导师学科工作坊
11月30日下午,我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教授作为学科点负责人做主旨报告。他从专业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导师队伍、管理机制、质量监控、培养成效等多维度详细介绍了我校教育博士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基于此提出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区别、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 “双导师制”合作、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提升等几方面的思考,最后他谈到首届 “国优计划”,作为研究生阶段双学位制的探索,期待把这些优中选优的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
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汪晓勤教授以“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生培养”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HPM)的领域中数学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为“四个一”:聚焦一个学术领域-HPM研究、建立一个实践平台-HPM工作室、开发一批教学案例-HPM课例、形成一批科研成果-HPM论文,形成师生专业学习共同体,培养教学技能出色、擅长教育研究的“四有”好教师。
教师教育学院董蓓菲教授以“国际视野·本土需求·教学创新”为题,分享了语文学科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宝贵经验。她认为导师的授课内容要不断更新,不断实现学理提升和实践转化,要借鉴世界各国教材建设方面的前沿理论与经验智慧,拥有宽旷的国际视野。她鼓励教研融合,呼吁在实施课程教育过程中关注本土需求,尤其是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贯通能力,关注国家、社会、本地、学生等各方与时俱进的需求,勇于在课堂上进行创新。
微论坛环节由教师教育学院符国鹏副教授主持,四位专家围绕“提升专业指导能力、探索卓越育人模式”主题对新时代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内外导师合作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我校承办的两个学科工作坊直播点击量共超2100人次。同时我校还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学、翻译四个工作坊的分会场,全校近180名导师参加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