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沙龙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7-11浏览次数:332

为加强研究生工作秘书队伍建设,促进工作经验交流和问题研讨,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和研究能力,更好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沙龙于2023630日在理科大楼A302室成功举行。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海生、学位管理办公室张青、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世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於州及20位来自不同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经济与管理学部经济学院、统计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牟昱洁主持。

会议首先对本次沙龙项目的选题原因及相关议程进行了介绍。本次研讨会旨在让各研究生工作秘书了解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内涵,分享各院系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发展现状和有益经验,共同探讨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并尝试探究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各院系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於州作有关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专题报告,通过介绍学部各院系师生比的基本情况、不同年龄梯队教师结合的核心优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研究的现实需求,说明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机制的必要性,并认为目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可以分为院系内双导师、校内双导师、国内双导师、国内国外双导师四种模式。於州指出,形成有效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需要以共同的研究兴趣为基础,既秉持长期合作深耕某一研究领域的耐心,又始终保持各方独立研究的能力,同时给予年轻教师培养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及科研方面的支持。

在经验分享环节,刘世清以教育政策学为例,对相关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进行了介绍,提出团队人员配置应充分考虑成员间科研能力的互补性,并根据研究需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而明确的责任划分则是团队内知识有效传承、研究有序推进的必要保障。刘世清表示,导师团队授课制为长时间指导学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知识理论的积淀与研讨话题的引发,同时,应设置更多的研讨平台与研究课题,探索建立相应的学生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贺樑结合智能教育博士培养的经历经验,对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办法,主从清晰,以保证导师团队内高效的配合与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从学生角度“自下而上”推动和强化导师团队内部的沟通和交流;三是通过经常性的“小聊、中聊、大聊”,解决学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的困惑,并使其能始终保持目标明确。

在专题研讨环节,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佩珺、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谌颖、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王茹等与会研究生工作秘书就各院系研究生导师团队工作量的认定、职责的划分、成果的归属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并针对制度的制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跨院系的管理等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热烈探讨,共同探索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的有效举措,以迎接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对秘书工作的挑战。

李海生作总结发言:目前,各院系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蓬勃发展,但整体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各院系要积极提炼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勇于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推动研究生导师团队高质量培养取得新成效。同时,李海生表示,沙龙项目的深入实践使其感受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兼具事务性和研究性,鼓励各院系研究生工作秘书与研究生院多反馈、勤交流,从管理和服务两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举办研究生工作秘书沙龙是研究生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提升基层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闵行校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办公楼3楼(邮政编码:200241)
普陀校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办公西楼3205室(邮政编码: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
华东师大研招
华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